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欢迎您!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简报(2011 年第11 期总字第55 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01 16:41:25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11 8 15

山东省夏玉米生长情况考察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山东省夏玉米生长情况考察分析

黄淮北部区域栽培岗位团队


2011 年7 月31 日至8 月4 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北部区域栽培岗位专家山东农业大学董树亭教授及团队成员张吉旺和刘鹏先后到枣庄滕州市姜屯镇和级索镇、济宁曲阜市时庄镇和姚村镇、济宁兖州市谷村镇和小孟镇、莱州试验站、潍坊试验站、潍坊昌邑市围子镇、德州齐河县焦庙镇、德州临邑县翟家镇和德平镇等12 个点,对山东省夏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指导。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夏玉米长势良好

由于今年冬小麦收获偏晚,夏玉米播期整体推迟7-10 天,与常年相比生育进程晚5-7 天。目前多数玉米处在大喇叭口到抽雄期,烟台和潍坊地区稍晚。但今年的夏玉米种植密度进一步增加(4000-4500 株/亩),群体整齐度高,田间管理到位,总体上长势良好。如果花粒期光照较好,不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天气,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同时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并将收获期推迟至国庆节前后,今年夏玉米可望丰产丰收。

二、单粒精播面积不断扩大,对种子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所调查地区基本上都采用机械播种,滕州、齐河和临邑3 个县市的单粒精播面积超过50%。目前,制约单粒精播的主要问题是种子质量如发芽率、破碎粒、均匀度等,精播机质量和农机手的素质等。

三、二点委夜蛾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黄淮海地区尤其是山东省夏玉米大面积发生二点委夜蛾,但是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各级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的积极组织、科学应对和有效防控下,没有对夏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枣庄是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危害特别严重的1-2 万亩已改种其他秋粮作物;危害较严重的10 余万亩进行了补种或移栽,目前群体密度仍在3500 株/亩以上,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所考察县市农技人员和农民普遍认为二点委夜蛾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 (Möschler) ( 异名Athetis lepigoneMöschler) 是在我国夏玉米产区最新造成危害的害虫,2005 年首次在河北发现危害夏玉米,连续7 年在黄淮海和华北玉米产区有扩散蔓延、虫源积累导致危害加重之趋势,尤其今年在山东省各地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特别是麦套玉米和小麦秸秆还田的玉米田发生重。根据二点委夜蛾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1、农机与农艺配套,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与完善田间调查发现旋耕后播种、播种后灭茬、焚烧小麦秸秆的地块即玉米苗周围没有或者很少有小麦秸秆的,二点委夜蛾都发生较轻。另外,由于秸秆覆盖,常规喷施的农药难以触杀幼虫。基层推广人员普遍反应,小麦收获机对秸秆的处理不科学,导致秸秆切不碎,抛洒不均匀,给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也给害虫的防治造成障碍。农民没有玉米播前旋耕的习惯,由于劳动力紧缺,以往的播后灭茬也基本上取消了,这为农机与农艺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秸秆还田可以培肥地力,避免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其控制须深入系统地研究。2、耕作栽培制度的影响兖州市二点委夜蛾零星发生,基本上没有造成危害,可能与种植方式有关。调查发现,当地玉米采用大小行种植(80+30cm),玉米的种植行内没有秸秆覆盖,没有给害虫发生提供条件,即使发生也便于化学防治。今年,二点委夜蛾零星发生还可能与播期晚有关。二点委夜蛾不是一个新的害虫,以前是在杂草上,基本上没有对玉米造成危害。初步分析认为,套种会导致玉米粗缩病大发生,而小麦晚收导致玉米夏直播的播种期较常年晚了7-10 天,许多夏直播地块在6 月20 日前后播种,可能造成玉米幼苗期与二点委夜蛾的幼虫活动高发期遭遇,进而发生大的危害。因此,小麦玉米的周年合理配置、品种的生育期及其调控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3、种衣剂的研发与应用二点委夜蛾幼虫对化学农药敏感,食量小,一般杀虫剂都可将其杀死,建议研究新型种衣剂来对其进行有效防控。4、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传播危害习性和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亟需研究与完善。二点委夜蛾虽然不是一种新害虫,却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新害虫,缺乏相关的研究,农户和基层技术人员普遍缺乏认知,害虫初发时许多人误认为地老虎,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因此,建议开展相关生物学、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如年世代和发生期、产卵习性、成虫活动(是否为迁飞害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等,加强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建议植保、栽培和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密切配合、联合攻关,研发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四、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仍是制约夏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鲁西南地区玉米粗缩病发生较轻,而潍坊和淄博等地发生严重,其原因可能是灰飞虱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亟需抗粗缩病的玉米新品种,这应该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最终解决办法。另外,褐斑病也发生较重。

五、加强后期管理,确保玉米丰收

由于播期延迟,有效生长期相对缩短,建议加强玉米生育后期肥水

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确保适时晚收,夺取夏玉米丰收。

 “十二五”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暨培训会在山

西省太原市成功召开

2011 年8 月6 日,“十二五”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暨培训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承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协办。出席本次会议的人员包括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体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安泽、科教处处长裴峰及山西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明昌、技术推广处处长张克强及部分种子企业代表300 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郭庆法、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赵明分别针对“玉米育种策略和育种技术的定位及十二五育种研发任务”、“玉米穗期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十二五’栽培土肥研究室主要任务与实施方案”进行汇报,同时对专家及企业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详细解答。

机械化研究室岗位专家张东兴和孙士明分别做“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与机具”和“深松改土技术及机具”的报告,并向参会人员展示了机械化收获和深松农用机具;山东农业大学董树亭和中国农业大学王璞分别针对“黄淮海地区玉米高产潜力与栽培技术”和“隐性灾害及其相关研究”做了汇报。玉米体系的4 个专家组长:东华北区的王立春、黄淮海区李潮海、西南及南方区刘永红、西北区薛吉全等分别针对各区域的发展规划和任务做了发言。同时,会议由相关专家针对籽粒灌浆速度、取样方法、水分及病虫害等调查方法进行了技术培训。本次会议落实了玉米体系“十二五”重点任务规划,布置了各试验站的试验任务,并由体系岗位专家进行了相关技术培训。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报:农业部科教司、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

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管领导、

中国作物学会

送:省农业厅(委)、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

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公益性行业(农业)

科研专项子课题负责人

主编:张世煌

责任编辑:董树亭,刘明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 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8566

传真:010-82108747

电子邮箱:chinamaize@yahoo.com.cn

BLOG:chinamaize.blog.sohu.com

欢迎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从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索取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