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发生与防治工作总结报告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及种子功能研究室西南玉米育种工作
田间考察活动总结
二点委夜蛾发生与防治工作总结报告
2011 年6 月份以来,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
并严重为害, 初步统计表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山西省,共发生3290 万亩,占夏玉米播种面积的20%,重发面积高达260万亩。此外,北京市平谷区也有小面积发生。农业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紧急组织防治,但仍有许多田块严重缺苗断垄,严重地块枯心苗率最高达86%,造成46 万亩毁种,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该害虫的发生还严重影响到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并有可能使麦收后大面积烧秸秆和根茬现象再度流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使小麦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的耕作措施难以继续实施。
一、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监测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自2008 年以来,一直关注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趋势。2008 年7 月,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王振营及团队成员对河北省馆陶县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河南省新乡发现了二点委夜蛾成虫。2009 年7 月3 日,岗位专家石洁及团队成员对河北省隆尧县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指导农民进行防治,撰写了《二点委夜蛾的为害与防治措施》,刊登在2008 年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简报第13期上。2010 年7 月9 日,岗位专家董金皋、石洁带领团队成员对河北省石家庄、邢台等地夏播玉米区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进行考察,撰写了《河北夏播玉米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呈上升态势,注意及早防治》的报告, 并发给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专家与试验站。2011 年6 月28 日,岗位专家董金皋及团队成员,对河北省宁晋县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天就撰写了《二点委夜蛾暴发在即!植保专家指导河北中南部的全面防治》的报告,经研究室修改完善后于6 月29 日以急件的方式,发给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及黄淮海区域组长。6 月29 日,石洁团队在石家庄试验站紧急布置了播后苗前防治试验,7 月1 日在衡水试验站安排了苗后应急防治试验。在接到济宁试验站发现二点委夜蛾危害的报告后,7 月2-5 日,王振营和石洁带领团队成员与济宁试验站团队成员对济宁农科院试验场、嘉祥县和汶上县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了应急防治试验,同时于7 月3 日给黄淮海夏玉米区各试验站长发了邮件,请各示范县协助调查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并发去了防治指导建议。7 月8 日在首席的协助下,完成了《黄淮海夏玉米区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亩株数》的报告,刊登在玉米产业体系2011 年《玉米简报》第8期上; 7 月9 日-11 日,王振营与石洁及团队成员分别对江苏试验站(丰县)、浚县试验站(滑县)和石家庄试验站(藁城)的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以及防治试验效果进行调查。7 月13 日,完成了《几种防治二点委夜蛾防治方法效果比较》的研究报告,并刊登在体系2011 年《玉米简报》第8 期上。7 月16 日,岗位专家董金皋及团队成员在邢台隆尧县举办了二点委夜蛾防治现场会,河北省农业厅等单位及有关县市农业局、植保站的领导、专家、记者、农民参加了防治现场的效果观摩。
二、2011 年二点委夜蛾为害情况
本年度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呈暴发性,根据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夏玉米区14 个试验站的系统调查,各地普遍发生了二点委夜蛾的为害;此外,经山西长治试验站调研,在长治市非示范县以及运城和临汾的夏玉米区均发现二点委夜蛾为害。
1、各试验站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
各试验站所负责的示范县,在上一次调查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夏玉米区苗期病虫害动态调查,对近期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弥补了第一次某些试验站未发现二点委夜蛾的情况(从我们在山东、江苏、河南和河北等地的调查结果来看,今年二点委夜蛾发生范围广,为害重,为害地块被害株率在1%~ 40%之间,严重地块缺苗率高达70%以上,虫口密度为1~28 头/m2 不等。
2、二点委夜蛾目前的发生趋势
7月21 日~24 日,结合苗期病虫害调查,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先后对德州、潍坊、莱州、济宁和聊城等试验站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做进一步调查,除发现个别老熟幼虫外,田间均可见大量二点委夜蛾成虫,并在叶片、麦秸、土壤中发现虫卵。7 月25~27 日,王振营和石洁两个团队的成员在保定市定兴县连续3 晚上利用高压汞灯进行诱蛾试验,每晚诱集的二点委夜蛾成虫都在1000 头以上。据此,我们认为,这一代二点委夜蛾对玉米的为害已经基本结束。由于目前玉米植株已经长大,下一代二点委夜蛾对玉米构成不了危害,但应密切监测下一代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以及是否继续为害玉米。
三、2011 年二点委夜蛾严重发生的原因分析
2011 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为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多年的小麦秸秆还田,使虫量得以累积,导致二点委夜蛾暴发2005 年二点委夜蛾在河北中南部多个县市发生,近几年发生范围与为害程度都在逐渐扩大。毗邻河北的山东德州市宁津县在2007 年已有严重危害报道。2008 年在河南新乡发现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今年的二点委夜蛾调查期间,从鹤壁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处了解到试验地二点委夜蛾发生较重,当地技术员对该虫缺乏了解,一开始当作地老虎防治。二点委夜蛾幼虫喜在麦秸和麦糠厚的隐蔽场所取食,高产麦田田间麦秸覆盖厚,为害重。近年来各地禁烧麦秸,为二点委夜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虫源积累逐年加大。此外,我们在调查中首次发现二点委夜蛾取食田间萌发的麦粒和自生苗,室内观测二点委夜蛾幼虫对萌发的麦粒趋性最强。因此,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留在田间的麦粒萌发后是二点委夜蛾的嗜好食物,有利于该害虫生长繁殖。
2. 2011 年玉米播种晚,玉米苗期敏感期与二点委夜蛾发生高峰相遇
今年黄淮海夏玉米播种期普遍比常年晚5-7 天,加之玉米苗龄小,抵御虫害的能力与往年相比有所降低,苗期易害敏感期与二点委夜蛾为害高峰期相遇,加重了危害程度。我们在河南滑县调查时,发现当地的套播玉米7-8 叶,虽然玉米田垄麦秸下虫口密度在27~40 头/m2之间,但没有一株玉米被害。
3.麦收后黄淮海夏玉米区普遍降雨,环境条件适合二点委夜蛾幼虫喜潮湿环境,今年麦收后,黄淮海夏玉米区普遍降雨,田间湿度大,为二点委夜蛾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 加重了危害。
4.监测系统不完善,发现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黄淮海夏玉米区除河北省在6 月下旬发出二点委夜蛾有可能暴发的预警外,其他各省区对该虫没有太多的关注,二点委夜蛾发生后,大多数县市是以地老虎或黄地老虎为害发出防治通报的,最早的山东省也是在7 月5 日发出二点委夜蛾严重为害的通报。由于是新害虫,对其发生为害规律缺乏了解,很多基层植保和科研部门对其成虫、幼虫的生物学习性了解不多,在防控上出现盲区,发现危害时已经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且由于该害虫隐蔽在麦秸和麦糠下,防治困难,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也是导致今年二点委夜蛾发生重的原因之一。
四、防治技术要点
1.加强对二点委夜蛾的发生监测
各地根据二点委认夜蛾的发生特点,从小麦收获前开始利用测报灯观测二点委夜蛾成虫动态,夏玉米出苗后及时进行幼虫数量以及玉米被害情况调查。逐步积累气象条件、成虫早期发生量和幼虫发生量等相关数据和预测经验,建立适合二点委夜蛾发生的预测预报技术,及时发布。
二点委夜蛾发生趋势,指导防治。
2.农业措施:小麦秸秆灭茬,减少成虫产卵,破坏幼虫栖息地。通过室内饲养及产卵习性观察,发现成虫喜在麦秸上或麦秸覆盖的土壤上产卵,幼虫喜栖息在麦秸或麦糠下,幼虫喜食田间洒落的发芽麦粒。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白茬地、焚烧过或者旋耕过的田块基本上见不到该虫为害;灭茬地、秸秆清除出去的地块虫口密度低,济宁田块枯心苗率为4.8%,未灭茬的田块枯心苗率为26.2%;田间秸秆覆盖度高的垄虫口密度大。
3.物理措施: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杀虫灯诱杀。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站提供的数据表明:石家庄站于6 月20 日晚诱到二点委夜蛾成虫411 头,21 日晚诱到806 头,22 日晚诱到903 头。从不同波段的杀虫灯诱虫效果看,360nm 左右的诱虫效果最好。
4.化学防治:重发田可采用随水浇灌50%辛硫磷1Kg/亩,防治效果最好;或采用播种后出苗前辛硫磷毒土播种沟内撒施,保苗效果较好。播后发生虫害可采用毒土、毒饵围棵保苗;或者有机磷类药剂围棵喷灌保苗。效果好过全田喷雾,药剂用量较少,对环境友好。
五、几点建议
1.政府补贴灭茬
麦收后灭茬可以破坏二点委夜蛾的繁殖和栖息地,明显减轻二点委夜蛾的危害。但灭茬投入较高,灭一次茬投入在50~60 元/亩左右,灭两次茬投入在100 元/亩以上,农民投入过高,需要政府补贴才能使灭茬技术得以推广。
2. 实行统防统治
由于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对光有很好的趋性,各地植保部门在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应有组织地利用杀虫灯大面积诱杀。在幼虫发生期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进行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国家设立专项进行系统研究
由于二点委夜蛾是新发害虫,该害虫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大规模危害农作物的历史记载,国内外对其发生规律、监测和防控技术也没有研究资料可以借鉴。在目前该害虫的发生规律不明确、防控技术和监测技术缺乏的紧迫形势下,建议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进行协作研究,深入系统地澄清其发生危害规律,研究监测技术和科学的防治方法,为今后长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从根本上解决该害虫的危害,确保我国夏玉米安全生产。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及种子研究室
西南玉米育种工作田间考察活动总结
2011 年7 月21 日~24 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及种子研究
室根据体系的工作安排,组织部分专家及试验站长针对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岗位专家潘光堂教授承担的重点研究任务及重庆、南充和绵阳试验站进行了现场考察,目的是全面了解岗位专家及试验站承担体系任务的执行情况,检查岗位专家和各试验站重点任务和前瞻性工作的进展。参加田间考察的人员普遍形成3 个强烈印象:一是西南地区岗位专家、试验站长以及他们的团队,人员配备合理、力量较强,团结协作,工作敬业,进展显著;二是西南地区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生产条件恶劣,玉米育种难度大;三是育种研发进展显著,选育推广的品种占据了该地区主导地位,支撑了该地区种子产业的持续发展,稳固了我国西南大后方的玉米育种和种子产业。参加此次田间考察的人员有3 个收获:一是该地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针对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制约因素,率先推进体系内部优良自交系的交换,且岗位专家率先交换骨干自交系,2011 年共交换优良自交系26 个。田间考察发现,确有一些自交系表现优良,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二是各单位的确培育了不少优良自交系,蕴藏了巨大的育种潜力,特别是自交系的综合抗性、耐密性、抗病特性有明显提高,这不仅为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我国北方的玉米抗病育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三是初步建立西南地区玉米杂交种联合测试网。2011 年开始实施优良杂交组合的联合鉴定,共鉴定34 个新组合,发现一些组合表现优良,可望在生产中应用。
参加田间考察的人员针对该区玉米育种研发提出3 点建议:一是各
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自交系交换机制,加大力度,不仅在西南地区进行交换,还应积极向北方地区交换;二是扩大组合测配范围和加大联合鉴定力度,力争尽快选育出生产急需的稳产高产新杂交种,推动西南地区种子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该区玉米生产水平;三是示范县要介入玉米新组合鉴定和新品种示范,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参加考察的人员还提出3 点希望: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西南玉米育种的战略目标,规划起点要高;二是进一步加强种质创新,从基础上解决西南玉米育种的瓶颈因素;三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选育并推广1~2 个突破性新品种。参加本次田间考察的人员有: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郭庆法,研究室岗位专家陈绍江、李明顺、潘光堂,栽培研究室岗位专家、西南及南方片专家组长刘永红,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李晓和重庆试验站长杨华,南充试验站长郑祖平和绵阳试验站长王秀全,以及云南、贵州、湖北和广西试验站长及团队成员等。考察组成员于24 日参加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绵阳试验站组织的田间开放日活动,并对绵阳地震灾区玉米生产进行了考察。参加田间日的还有四川省的地区农科所、种子企业等。绵阳试验站于2010 年开始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改良的半外来种质,在绵阳市农科院进行展示,通过田间开放日的方式向体系内外玉米育种者发放这些改良种质。本次田间开放日组织得很好,育种材料比去年有很大提高。今年发放NSS 的BC2S3 种质,含有75%热带种质,在北京经过多年改良,抗病性表现良好,例如发现抗BLSB 的家系,农艺性状也有明显改良。明年将再展示一批SS 改良种质。专家讨论的时候,鼓励各地农科所和企业积极引进这些改良种质,建议在育种过程中利用好这批种质资源。可以从中直接选育自交系,或者与当地NSS 自交系杂交,然后再选育二环系,重点是改良农艺性状和适应性。要重视开发和利用美国种质来改良这些含热带种质的家系。一些性状较好的家系,建议送东华北或黄淮海区域做进一步的鉴定或选系,或改良。希望四川农业大学也开展田间开放日活动,要针对西南地区的种质基础和市场需求设计针对性的育种材料,然后送至各个综合试验站在逆境条件下筛选、展示和发放。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复杂,玉米生产的商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外企暂
时难以进入,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抓住国务院关于种业发展《意见》的有利时机,转变育种方向和目标,调整育种技术路线,改良种质基础,应对挑战。科研单位要与企业结合,坚持走创新之路。通过与企业合作,巩固和保卫西南玉米种业市场。
报:农业部科教司、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
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管领导、中国作物学会
送:省农业厅(委)、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
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公益性行业(农业)
科研专项子课题负责人
主编:张世煌
责任编辑:王振营,潘光堂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 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8566
传真:010-82108747
电子邮箱:chinamaize@yahoo.com.cn
BLOG:chinamaize.blog.sohu.com
欢迎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从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索取word 文档。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