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欢迎您!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简报(2010年第10期总字第32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4-29 09:56:3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10年4月28日

本期要目 黑龙江省土壤低温、湿渍调研及生产对策建议 1 农户玉米种植意向与备播情况调研报告 5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主 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玉米简报》2010 年第 10 期 总第 32 期

黑龙江省土壤低温、湿渍情况调研及生产对策建议

2010年4月22日-24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张世煌、赵久然、李潮海、王立春、孙士明等与哈尔滨试验站站长曹靖生、绥化试验站站长南元涛,考察了黑龙江省绥化、肇东和望奎以及哈尔滨周边地区的玉米春耕备播情况,分析了当前黑龙江省地温低、土壤湿渍、气温回暖慢等不利气候因素对玉米春耕备播的影响。24日上午,召开了由省农委、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科院和东北农业大学科技人员及相关市县农技推广站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为配合黑龙江省抢农时、保春耕、抗灾保丰收提供技术指导。

一、基本情况

自去冬今春以来,黑龙江全省遭遇降雪多、气温低、耕层温度回暖慢等气象灾害,总体表现出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1. 持续低温

据黑龙江省气象台报告,全省3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低4ºC左右,4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低3-4ºC左右,使得达到相同温度的时间延后8天左右。

2. 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高低不均

由于降雪增多和持续低温,导致土层化冻速度较常年缓慢,到目前为止,全省土层化冻深度仅30cm左右,耕层湿渍情况较普遍,尤其是东南部地区农田土壤含水量较高,约有5%的农田仍有地表积水,50%的农田土壤含水量超过25%。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半干旱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保墒和造墒是玉米播种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3. 整地与播种时间推迟

土壤低温、湿渍导致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尚未完成整地作业,仅西部地区约30%的农田整地结束。根据气象数据估测,南部地区播种时间较常年晚8-10天,北部地区较常年晚10-15天。当地政府要求农民努力做到整地和播种连续作业,虽然播种起步比往年推迟10-15天,但依靠较强的机械化力量,争取完成播种的时间不延迟或少向后延迟,把绝大多数玉米播种在适宜的时期内。

二、问题分析与生产建议

(一)问题分析

今年持续低温、高湿导致整地和春播延迟已成事实,而据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发生早霜的时间大约在9月26日前后,所以更应重视玉米的安全成熟。从目前来看,温度回升较快,但田间湿度大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其中:

第一积温带上限玉米面积约800万亩,其中300多万亩种植先玉335,约200多万亩种植郑单958。生产风险就出在第一积温带上限的郑单958种植区域,如不能在5月1日前完成播种(催小芽播种可延至5月3日),将导致郑单958及类似品种因生育期长、后期脱水速度慢难以保证安全成熟,所以对农时要求十分紧张,如不能及时完成播种,应更换相对早熟的品种。

第一积温带下限和第二积温带,主要种植先玉335等相近生育期的品种,需要活动积温2400-2550 ºC⋅d,应争取在5月5日前完成播种。第三积温带,应争取在5月10日前完成播种。如不能按期完成播种,应考虑更换相对早熟品种或改种大豆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目前存在生产风险的地区集中在第一积温带上限种植郑单958及类似品种的地区和田块,尽管风险地区所占比例较小,但任务紧迫是普遍现象。相对而言,越往北农时余地越大,要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整地质量。

(二)生产建议

针对当前黑龙江省持续土壤低温、湿渍情况导致的春播延迟、整地与播种争夺农时的问题,提出如下生产技术建议:

1. 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配置作物品种

杜绝品种越区种植,同时科学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进行搭配种植,以避风险。对于第一积温带低洼积水田块和第二积温带不能在5月5日前完成播种、第三积温带不能在5月10日前完成播种的地块,应考虑更换相对早熟一些的品种或改种大豆等其他生育期较短的作物。改种早熟品种时,要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通过增加亩穗数来保障群体产量。

2. 抢时整地,提高作业质量

整地要因地制宜,既要抢进度,更要注重质量,以及时抢播为核心,遵循保墒整地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做到灭茬、整地、起垄、播种、镇压一条龙联合作业,整地、抢播的同时防止跑墒失墒。

3. 适时早播,确保播种质量

土壤下5cm地温稳定通过8℃,土壤耕层含水量在20%左右,方可开犁播种。墒情差的应适当深播,覆土5-6cm;反之则要适当浅播,覆土3-4cm。播后及时镇压,防止芽干。

4. 保证密度,提高群体整齐度

针对今年播期延后,农时紧张,需普遍提高种植密度的实际情况,务必抓住播种质量关,保全苗,保群体,靠群体稳产;大群体条件下,通过精细整地和播种,提高群体整齐度,靠高质量大群体增产。

5. 催芽补水种

针对晚熟品种,建议实施催小芽补水播种,可抢3天左右积温;催芽种应补足水,以防芽干。

6. 施肥策略

建议增施有机肥,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在化肥的施用上,建议参考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提倡“一炮轰”,以免后期脱肥。建议增施磷、钾肥,每亩不少于5公斤,提高幼苗抵抗力。有条件的地区,生育后期喷施叶面肥,延缓衰老,增粒重、增产量。

7. 早促早管促早熟,后期防早霜

通过早间苗、早定苗,早趟铲中耕,及时追肥,叶面喷肥等各种可能的措施促早熟,防止后期遭遇早霜危害。

(三)中长期生产建议

针对近几年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问题,提出如下中长期建议:

1 在品种选择和选育上,加快早熟、耐密、脱水快并适合机械化种植和作业的品种选育和推广,建议留有150℃⋅d的生长积温空间,确保安全成熟。

2 秋整地有利于春季及时播种,应进一步重视和推广;研究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深松和秸秆还田不断改良土壤,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4 在政策导向上,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支持集约化、规模化种植,从而提高农民种田的风险意识,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导鼓励集约高效种植。

农户玉米种植意向与备播情况调研报告

2010年4月10日至16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各试验站联合行业科技项目与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的信息网络,组织所属示范县开展了春耕备播情况的联合调研。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农户的种植意向、玉米售价及农资到户情况。示范县负责调查174个县,每县定点调查6个农户,试验站负责调研36个县,每县调查32个农户;二是生产资料供应与价格变动情况。每个县随机调查5个(示范县负责的174个县)和10个(试验站负责调研的36个县)农资销售点。本次调研共回收了174个示范县1044个农户、870个农资销售点的有效数据,以及36个试验站1152个农户、360个农资销售点的有效数据,统计分析后的调研结果汇总如下:

与上一年相比,2010年农户玉米种植意向明显提升,意向种植面积扩大8.13%;各地玉米收购价格明显提高,同比增加18.6%,南方及西南玉米区同比增加23.9%;玉米种子价格普遍上涨,同比增加17.1%,其他农资价格比较平稳,化肥价格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干旱的影响,西南及南方地区玉米种植区域及主栽品种较常年有较大差异,苗情较差;东华北春玉米区土壤墒情较好,农户备耕物资准备充足,但受春季低温影响,预计播种时间推迟。

一、农户玉米种植意向及变化原因

参与调研的2196个受访农户2009年共种植玉米3.69万亩,调查显示,2010年的意向播种面积为3.99万亩,比上一年增加8.1%,但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其中:

东华北地区896个受访农户,2009年共种植玉米2.89万亩,2010年意向播种面积3.17万亩,与上年相比,播种面积上升9.7%,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本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大豆价格下降,玉米价格上涨,比较效益高,加之今年土壤墒情较好,玉米种植面积可能较大幅度增加。

黄淮海地区调查700个农户,2009年玉米播种面积0.50万亩,2010年意向播种面积为0.53万亩,增加6.0%。玉米种植意向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的收购价格上涨,而棉花、花生等作物收购价格降低,玉米比较效益较高,甚至有部分蔬菜田改种玉米、小麦一年两作;同时,由于玉米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因外出打工而劳力不足的矛盾,经济较发达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少数地区玉米种植意向减少,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人员多,劳动力不足;另外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加上部分地区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冷暖棚、特种作物栽等也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西南及南方地区调查570个农户,2009年共种植玉米0.30万亩,2010年玉米意向播种面积0.31万亩,增加3.3%。玉米种植意向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玉米收购价格上涨,经济效益好,大豆等经济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且玉米种植简便,容易管理。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玉米种植意向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干旱,部分水田无法种植水稻而改种玉米。

二、玉米收购价格的变动情况

调查显示,2009年4月中旬,174个示范县玉米平均收购价格为1.50元/公斤,2010年同期为1.78元/公斤,同比增加18.6%,价格上涨明显。

东北三省 2009年玉米价格为1.34元/公斤,2010年上升为1.39元/公斤,同比上涨3.7%;内蒙古玉米收购价略高于东北三省,2009年价格为1.47元/公斤,2010年价格为1.67元/公斤,同比增加13.6%;山西

春玉米种植区由于消费带动,市场价格由2009年的1.38元/公斤上升到2010年的1.71元/公斤,同比增加23.9%;黄淮海及新疆2009年市场收购价格平均1.47元/公斤,2010年增至1.79元/公斤,同比增加21.7%;南方及西南玉米区2009年价格平均为1.67元/公斤,2010年增至2.07元/公斤,同比增加23.9%,不仅价格高,增长幅度也最大。三、玉米种子价格 图2 玉米种子价格及变动0510152025东北地区黄淮海及新疆西南及南方全国平均玉米种子价格(元/公斤)2009年2010年

调查显示,2010年4月中旬玉米种子价格上涨明显:174个调查县普通玉米种子的平均销售价格为18.67元/公斤,2009年同期为15.94元/公斤,同比上涨17.1%。由于品种和销售渠道不同,种子价格低的地区如山东莱州主栽品种售价6-8元/公斤,而价格高的地区如重庆、贵阳等地则高达20元/公斤。东北地区2009年普通玉米种子平均价格14.85元/公斤,2010年为18.55元/公斤,同比上涨24.9%;黄淮海及新疆普通玉米种子2009年平均价格12.65元/公斤,2010年涨至14.33元/公斤,同比上涨13.2%;南方及西南区2009年玉米种子(包括鲜食玉米)平均价格20.32元/公斤,2010年23.13元/公斤,同比上涨13.8%。

四、农资价格与供应情况

市场农资价格表现平稳,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农药、地膜价格略有上升,化肥价格普遍下降。

农药:几种常用农药2009年平均每单位包装价格为4.47元,2010年为4.53元,增幅1.3%。东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南方地区2009年平均价格分别为4.43元/公斤、3.65元/公斤和5.33元/公斤;2010年平均价格分别为4.50元/公斤、3.62元/公斤和5.47元/公斤,变化幅度分别为1.5%、-0.8%和2.6%。

地膜:2009年平均价格为12.23元/公斤,2010年12.98元/公斤,涨幅6.1%。东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南方地区2009年平均价格分别为13.51元/公斤、11.08元/公斤和12.09元/公斤;2010年平均价格分别为14.70元/公斤、11.51元/公斤和12.73元/公斤,增幅分别为8.0%、3.8%和5.3%。地区间差别不明显。

本次调查涉及地区与上一年相比,2010年氮肥平均降幅为5.8%,磷肥降幅10.2%;钾肥降幅10.3%;复合肥降幅为7.6%。不同区域具体变化数据见表1。南方及西南地区氮肥和钾肥降幅较大,可能与南方大范围干旱影响正常播种和施肥有关。

五、备耕情况及生产建议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跨度大,不同生态区域的生产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

(一) 东华北春播玉米区

由于农资价格比较稳定,玉米保护价格政策也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今年的春耕生产与2009年相比形势趋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增强。由于今年气温低,回暖慢,整地时间较去年晚7~10天,但土壤墒情比2009年好,农民不担心春旱问题,播种时期较常年推迟10-15天。

目前正是备播的关键时期,但各项农资的准备工作却进展缓慢。由于今年化肥、农药、地膜较去年相比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多数农民到播种时才购买农资,与上一年同期相比,2010年备耕物资的到位率除二铵和地膜外均呈下降趋势种子的优良品种脱销,市场有缺口。

今年春季气温明显偏低且持续时间长,在影响小麦生长的同时,可能会对玉米的播种期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备播的主要应对措施是加强主导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宣传、培训、指导。

报:农业部科教司、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管领导、中国作物学会

送:省农业厅(委)、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负责人

主 编:张世煌

责任编辑:孙士明、李少昆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邮 编:100081

电话:010-82108566

传真:010-82108747

电子邮箱:chinamaize@yahoo.com.cn

BLOG:chinamaize.blog.sohu.com

欢迎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从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索取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