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欢迎您!
玉米新品种—宿单617

作者:nky   发布时间:2021-04-01 11:34:34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1.jpg

一、品种选育过程

1.选育目的。自上世纪末以来,我省乃至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生产用种的种质主要集中在黄改系、P78599选系、瑞得类等几大类骨干自交系上,杂优模式主要是黄改系/瑞得系、黄改系/ P78599选系两大杂优模式,种质资源比较狭窄,随着这类品种在生产上使用时间的延长,抗病性、抗倒性等逐渐降低,同时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这类品种难以适应机械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制定了引进国外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国内骨干种质资源的思路。在育种目标上,以选育高产、优质、耐密、活杆成熟、脱水快、适合机械化为主攻目标。

2.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宿单617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母本HZ14095系2010年夏在宿州以国外杂交种自然授粉籽粒为基础材料,经南繁北育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的早熟、品质好、脱水快、自身产量高、配合力高、多抗的新自交系;父本N182系黄C/9801BC1为基础材料,经南繁北育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2013年夏以N182为父本,以HZ14095为母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品种宿单617。

3.产量表现。该品种2014年参加我院夏玉米新组合鉴定试验,实收亩产659.6千克,比对照郑单增产18.63%。

2015年参加我院组织淮海海夏玉米产比试验,21个试点有19个试点增产,平均亩产648.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77%。

2016年在参加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及我院高级生态鉴定试验,在26个试点中有18个试点增产,平均亩产683.3千克,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07%。

2017年参加河北河北科创联合体黄淮海区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7.2kg/亩,比对照郑单958品种增产11.36%,极显著,居第一位,在参试的40个试点中38个试点增产,增产点比例95.0%。

2018年参加河北河北科创联合体黄淮海区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5.6kg/亩,比对照郑单958品种增产7.76%,极显著,居第一位,在参试的39个试点中36个试点增产,增产点比例92.3%。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7.2 kg/亩比对照郑单958品种增产8.1%,居第一位,在40个试点中38个试点增产,增产点比例95.0%。

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90272,适合黄淮海区大部分地区夏播种植。

二、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叶色淡绿色,叶片分布稀疏。雄穗分枝中,花药黄色,花丝淡紫色,成株叶片数为19片左右。该品种株高280厘米左右,穗位105厘米左右,粒型马齿型,粒色黄色,轴色粉红,穗长18.1厘米左右,穗粗4.8厘米左右,穗行数16左右,行粒数37粒左右,出籽率89.6%左右,千粒重343克左右。该品种在安徽生育期97天左右,与对照郑单958熟期相当。田间抗病性较好,表现抗瘤黑粉病、大斑病,褐斑病、茎腐病、小斑病、锈病,

三、品种主要特点(突出优缺点)

该主要优点:该品种综合抗性强,结实性好,适应广,籽粒顶土能力强,可以单粒播种,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缺点是植株偏高,在生产上注意防倒伏。

四、建议的试验区域

宿单617适宜密植,在黄淮海夏播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为宜。

五、栽培技术要点

宿单617籽粒芽势较强,可以足墒单粒播种。苗期要防治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注意防治玉米螟。底肥每亩三元复合肥(N1:P1:K=15:15:15)40kg、尿素(N46%)20kg,及时浇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苞叶变黄后可推迟7天左右,籽粒黑色层形成和乳线消失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