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投身到春耕春管工作中。3月上中旬,为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市小麦生长情况,我院小麦科研人员在苗青松副院长带领下,在各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的陪同下,深入一线对我市埇桥区苗庵乡王集村、符离镇丁集村种粮大户、桃园镇桃园村种粮大户,灵璧县娄庄镇娄庄村、姚山村、灵城镇罗田村种粮大户,泗县瓦韩专业合作社,萧县杜楼镇叶庄村、圣泉乡营子村,砀山县官庄坝镇砀山农科所、黄楼小麦良种场、朱楼邵庄联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淮北市濉溪县五铺农场、濉溪县农科所试验基地等6个县区14个村镇的种粮大户进行了小麦生产苗情调研,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调研期间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不进单位,直接下地调研后返回。
一、小麦基本苗情
今年小麦由于前期墒情不足,根系下扎困难,次生根生长较多,较常年偏多一倍,有利于增加小麦抗逆性;越冬期雨雪天气使得墒情变得适宜,且温度较同期偏高,有助于弱苗转化升级,但对部分旺苗田块,存在后期倒伏的风险。2月11日和14日二次弱降雨,2月15至17日大幅度的短期降温并伴随雨雪,使得小麦田间湿度较大,底墒充足,调研中未发现大部分田块有明显冻害现象,但早播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出现冻害,冻害程度多为2级。降温后气温快速回升,对苗情转化极为有利。目前全市小麦正处于拔节期,生长势头良好,由于整个小麦越冬期温度偏高,生育进程比去年提前5-7天左右。
二、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病虫草害隐患突出。秋种及苗期阶段,部分田块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冬前化除比例低、效果差。越冬期湿度大,平均温度偏高,有利于杂草萌发生长,加之受疫情影响,防除不够及时,化除压力较大,且随着小麦拔节部分田块出现药害现象。目前,田间土壤水分较适宜,随着温度回升,降雨增多,可能导致纹枯病进一步加重。
2.苗情不太均衡。暖冬虽有利于弱苗转壮,同时加剧了部分播期早、播量大田块小麦旺长势头。而部分麦田由于秋种期间遭受严重干旱,播种偏迟,造成苗小苗弱,生长不均,弱苗越冬。
3.存在少数冻害和“倒春寒”风险。调研中发现个别田块冻害发生,但返青拔节后,气温回升,小麦生长发育快,目前冻害影响基本解除,对产量影响较小。受暖冬影响,小麦生育期提前较多,特别是部分早播小麦导致抗冻能力下降,四月份“倒春寒”冻害风险依然较大。
4.部分种粮大户缺乏对技术的有效执行。目前很多的农业技术培训,只停留在室内培训,邀请专家,讲过就走,不太注重效果,培训对象听过后依然我行我素,缺乏对技术指导的持续落实。
三、根据当前苗情,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1.注意防护,做到安全生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要在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抢抓关键节点,做好小麦春季田管工作。要严格执行防疫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2.因苗制宜,分类调控。应因地、因苗追施拔节肥。对于前期肥料充足,生长较好的麦田,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对于受冻害田块,结合病虫草害防治,进行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追施速效氮肥,可有效地促进小麦生长。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追施一次拔节肥,能显著提高产量,改善籽粒品质。拔节肥用量视前期施肥情况而定,结合雨水,一般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如果苗情较好,推迟到3月下旬至4月初,亩追施尿素5-7.5公斤。
3.绿色防控,减少病虫害。准确把握病虫害发生趋势,尤其秸杆还田地块更应重点关注,突出抓好纹枯病、蚜虫、地下害虫等重点病虫害的防控,充分抓住利好天气,选用绿色药剂及时防治,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田间墒情较好、气温6℃以上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打药效果较好。
特别提醒的是,对于小麦纹枯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在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亩用有效成分烯唑醇7.5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4%,蜡质芽孢杆菌16亿个/克)26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
4.抗灾减灾,预防“倒春寒”。我市3月中下旬至4月份常出现倒春寒天气,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若预报大幅度降温,可在“倒春寒”来临之前及时浇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冠层小气候,减小田间温度变化幅度,可有效减轻冻害或低温冷害对小麦的伤害。“倒春寒”发生后,要及时检查灾情,发现叶片严重干枯、心叶、幼穗如水浸状等冻害现象的,应立即追施速效氮肥和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另外喷施1-1.5%尿素和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等叶面肥,对促进冻后恢复,促苗快发,降低冻害损失亦有较好作用。
(院小麦一所 张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