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欢迎您!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16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部分)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15 11:22:21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摘自全国农技中心文件 农技植保(2016)8号 部分内容)

2016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7亿亩次左右。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西北、西南麦区发生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虫口密度大,纹枯病和白粉病在各麦区高水肥田发生普遍,叶锈病上升趋势明显。为有效控制小麦主要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五病三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二、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生育阶段的重大病虫,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科学防控,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1.华北麦区:主要包括除东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麦区,即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白粉病。

2.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等。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麦蜘蛛、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粘虫和地下害虫。

3.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浙江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以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条锈病、叶锈病、麦蜘蛛。

4.西北麦区: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

5.西南麦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赤霉病。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是主动用药预防。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麦区,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它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减少菌源外传。西南、西北菌源区常年早发、重发田要前移防治关口,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重点区域还要对田边小檗等寄主进行防治,阻止菌源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3.小麦纹枯病。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白粉病。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5.小麦吸浆虫。高密度区要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发区要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6.小麦蚜虫。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华北麦区等蚜虫迁入区可在3月中下旬,在田间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迁入的有翅蚜,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穗期危害。

7.麦蜘蛛。西南麦区在苗期和早春拔节期,其它麦区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8.地下害虫。西北、华北和黄淮麦区,在秋播拌种处理的基础上,在返青期,当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虫1-2头时,可选用辛硫磷等内吸性药剂灌根进行防治。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小麦条锈病“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实施“带药侦查、早春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扩散蔓延。

(二)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一防治,主动喷药预防。

(三)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防病治虫,防早衰抵御“干热风”,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
一喷三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几丁聚糖、抗倒酯、矮壮素、赤·吲乙·芸苔等。

2016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6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东北、华北地区玉米螟、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较重,黄淮海地区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南方锈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以蚜虫、叶螨、小斑病发生普遍,预计发生面积11.8亿亩次。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4%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秸秆还田、种子处理、苗期害虫防治、赤眼蜂防螟和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农药减量、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双斑萤叶甲、二、三代粘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小斑病。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二、三代粘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

西北地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双斑萤叶甲,甘肃、宁夏兼顾茎腐病和大斑病,新疆重点防控玉米螟和三点斑叶蝉。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和玉米线虫矮化病: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包衣或拌种,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及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玉米线虫矮化病发生较重的东北春玉米区,应选用含有7%以上克百威或5%以上丙硫克百威的种衣剂二次包衣。

2.玉米螟: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它多种害虫。

3.玉米茎腐病:种植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同时控制丝黑穗病、根腐病等。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

5.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6.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7.玉米叶螨: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点片发生时,选用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阿维菌素等喷雾或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8. 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甲维盐等。

9. 二点委夜蛾: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注:玉米上登记的防治病虫药剂较少,部分药剂选择参考了小麦、棉花等作物上的防治药剂。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土壤深耕和播前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二)白僵菌封垛、诱杀成虫技术

北方春玉米区,在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三)种子处理技术
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四)苗期害虫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根据二代粘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心叶末期施药技术

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噻虫嗪混合喷雾),有效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高杆喷雾机和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六)赤眼蜂防螟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6个释放点,分2至3次统一释放,将蜂卡或放蜂器具安放在中部叶片背面。

2016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我国各棉区病虫危害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2016年,棉蚜、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铃病等病虫将在各棉区普遍发生,棉蓟马、斜纹夜蛾、烟粉虱和红叶茎枯病等偶发性病虫将在不同棉区发生。为了切实做好2016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棉花种植效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专业化防治面积分别达到18%和20%,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化学农药用量下降10%以上。

二、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棉区、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以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棉田生态调控和棉花补偿作用,突出抓好秋冬压低基数、种子处理、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等技术措施。注重隐蔽用药、精准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域防控重点

1. 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重点防控棉盲蝽、棉蚜、棉叶螨、棉铃虫,预防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棉蓟马、象鼻虫、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2. 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重点做好棉盲蝽、棉叶螨、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预防苗病、铃病、红叶茎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红铃虫、棉蓟马、烟粉虱等。

3. 西北内陆棉区:包括新疆、甘肃棉区。重点做好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烟粉虱、枯萎病、黄萎病、苗病的防治。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播种期

预防对象:苗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枯萎病、黄萎病等。

(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做好种子药剂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种子处理剂与枯草芽孢杆菌等杀菌剂混合再包衣,预防棉盲蝽、棉蚜、苗病、黄萎病。

(2)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田块作苗床,选用土质肥沃、无枯萎病和黄萎病菌土壤制钵育苗,培育壮苗。

(3)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棉盲蝽、棉叶螨虫口基数。

2. 苗期

防治对象:苗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棉蓟马、地下害虫、枯萎病、黄萎病等。

(1)小麦、油菜收获后推迟灭茬,秸秆在田间堆放2~3天,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益控害。

(2)苗病:遇低温阴雨天气时,及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甲基硫菌灵、噁霉灵等药剂预防。

(3)苗蚜:长江流域棉区以自然天敌控害为主;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直播棉3片真叶前,当卷叶株率达5~10%,或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时,及时药剂防治。

(4)棉叶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超过15%时普治。

(5)棉盲蝽:长江流域棉区棉苗营养钵移栽前施好送嫁药。大田百株若虫量达到3头时,进行药剂防治。

(6)地老虎:采用昆虫性诱剂诱杀成虫,压低基数。采用晶体敌百虫配制毒土或毒饵顺垄条施诱杀幼虫。

(7)枯萎病、黄萎病:疏通“三沟”(围沟、横沟、厢沟),增施钾肥,选用碳酸氢铵作追肥,药剂防治初发病株。

3. 蕾期

防治对象:棉盲蝽、棉铃虫、棉叶螨、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

(1)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根据棉株长势适时喷施缩节胺控制旺长。

(2)棉盲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重点防治早发、杂草多及与枣园、树林相邻棉田。采用昆虫性诱剂诱杀绿盲蝽成虫。当百株虫量达5头时实施药剂防治,施药时间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

(3)棉铃虫: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棉铃虫成虫期采用性诱剂配套干式飞蛾诱捕器,或条施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当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达10头时,优先选用棉铃虫NPV、甘蓝夜蛾NPV、Bt.(抗虫棉田禁用)、茚虫威防治。

(4)棉叶螨:点片发生并有扩展态势时,选用杀螨剂控制为害。

(5)枯萎病、黄萎病:初见病株时,及时用药挑治,控制病情扩展。

(6)红叶茎枯病:及时补充钾肥,预防发病。

4. 花铃期

防治对象:伏蚜、棉叶螨、棉铃虫、铃病,注意防治棉盲蝽、斜纹夜蛾、烟粉虱等。

(1)铃病:及时去空枝、打老叶,摘除烂铃和斜纹夜蛾卵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和郁闭度。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防止贪青徒长。铃病常发区,以花蕾和幼铃为重点适期喷药预防。

(2)棉铃虫:采用性诱剂配套干式飞蛾诱捕器、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当抗虫棉百株低龄幼虫10头、非抗虫棉累计百株卵量100粒时,进行药剂防治。

(3)当伏蚜、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等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优先选用生物源、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并注意与蕾期药剂轮换。药剂防治指标,伏蚜: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200~300头,全株均匀喷雾;斜纹夜蛾:百株2个卵块,在二龄幼虫分散前挑治;棉叶螨:点片发生时挑治,连片发生时全田防治;棉盲蝽:百株虫量10头。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清洁田园和秋耕技术

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秆并清洁田园,清除病虫残体。秋耕深翻,有条件棉区秋冬灌水保墒,压低病虫越冬基数。

(二)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选用抗虫棉优质高产品种。

(三)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包衣应根据本地苗期主要病虫种类,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种子处理剂、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等药剂与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菌剂混合处理种子。

(四)生物源农药和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1. 生物源农药。棉铃虫卵孵化始期喷施棉铃虫NPV、甘蓝夜蛾NPV、Bt.(抗虫棉田禁用),斜纹夜蛾卵孵化始期喷施斜纹夜蛾NPV,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有效保护天敌。应用藜芦碱防治棉蚜、棉铃虫。预防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采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处理种子,苗期和花蕾期随水滴灌施药或叶面喷雾。防治铃病,采用多抗霉素叶面喷雾。

2. 人工释放赤眼蜂。棉铃虫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头/亩,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3. 天敌保护利用。棉花生长前期注意保护天敌,发挥天敌控害作用。小麦、油菜收获后,秸秆在田间放置2~3天,有利于瓢虫等天敌向棉田转移。苗蚜发生期,当棉田天敌单位(以1头七星瓢虫、2头蜘蛛、2头蚜狮、4头食蚜蝇、120个蚜茧蜂为1个天敌单位)与蚜虫种群量比,黄河流域棉区高于1:120、长江流域棉区高于1:320时,不施药防治,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虫。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苗蚜。

(五)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技术

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连片大面积使用棉铃虫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长江流域棉区斜纹夜蛾常发区,连片大面积使用斜纹夜蛾性诱剂,每亩设置1个夜蛾型诱捕器和诱芯,群集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于夜蛾科害虫(棉铃虫、地老虎、三叶草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条带方式滴洒,每隔50~80米于1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可诱杀成虫。

(六)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

西北内陆棉区棉田周边田埂和林带下种植苜蓿等作物,培育和涵养天敌,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的控制能力。棉铃虫常发区,棉田套种玉米、苘麻条带,诱集棉铃虫,集中杀灭。

(七)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
   防治蚜虫选用啶虫脒、烯啶虫胺等;防治棉盲蝽选用丙溴磷等;防治棉铃虫选用茚虫威、氟啶脲、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防治棉叶螨选用哒螨灵、炔螨特等;预防枯萎病、黄萎病选用乙蒜素、噁霉灵、甲基硫菌灵等。

2016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病虫在西南、西北、华北等主产区中度偏重流行,预计发生面积近9000万亩次。为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病虫防控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面积的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二、防控对象

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确定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四病三虫”为重点,兼顾环腐病、疮痂病、青枯病、豆芫菁等病虫为防控重点对象。

三、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力争将马铃薯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兼顾青枯病、疮痂病、蚜虫等病虫。

西北种植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兼顾环腐病、疮痂病、蚜虫等病虫。

华北种植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疮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兼顾青枯病、地下害虫。

华东、华南种植区:包括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蚜虫,兼顾病毒病、青枯病、地下害虫。

东北种植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蚜虫,兼顾病毒病、地下害虫。

(二)重点防控技术

1.晚疫病

苗期:(1)推广抗病脱毒种薯。(2)种薯处理。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的,切刀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噁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拌种,旱作区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加上述两种药剂混合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3)健身栽培。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生长期:(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2)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确定防治最佳时期。

(3)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霜脲·锰锌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4)流行期药剂控病。依据预警系统监测结果,从现蕾期始间隔期7天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田间见病后,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脲氰、霜脲·锰锌、锰锌·氟吗啉等药剂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5)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或醚菌酯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贮藏期: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不高于75%。

2.早疫病

(1)农业防治。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异菌脲、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

4.黑痣病

(1)农业措施。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较远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2)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播种时薯块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异菌脲)加滑石粉拌种,拌匀后直接播种。B.垄沟施药。播种时用醚菌酯悬浮剂(或异菌脲)进行沟内施药,使药物均匀附着在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C.苗期叶面喷雾。苗期用醚菌酯悬浮剂进行叶面喷施。(3)生物防治。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发病期喷雾防治1-3次,或播种时用木霉菌拌种,可减轻发病。

其它土(种)传病害防治方法可参考黑痣病。

5.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1)农业措施。A.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B.清洁田园。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带出田外处理,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2)物理措施。诱杀成虫,田间安放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地下害虫成虫,控制虫源基数。(3)化学防治。A.拌种。可选用辛硫磷拌种。B.播种、苗期毒土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辛硫磷、氯氟氰菊酯、氯吡硫磷、敌百虫等与适量土壤、细沙拌匀沟施,或拌入底肥中,苗期顺垄撒入土表。C.灌根。用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在苗期结合灌水灌根。(4)生物防治。可选用苦参碱、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播种时土内施药或苗期灌根。

6.二十八星瓢虫

(1)农业措施。在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2)化学防治。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可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背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7.蚜虫

(1)农业措施。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2)黄板诱杀。针对迁飞性蚜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3)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等药剂,加少量洗衣粉提升防治效果。

五、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马铃薯现蕾期至开花期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2016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农区蝗虫主要包括农区飞蝗和土蝗,飞蝗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生物灾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6年农区飞蝗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220万亩左右,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不排除新疆边境地区境外蝗虫迁入为害的可能。为有效控制蝗虫灾害,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农区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60%以上,生物防治占60%以上;蝗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8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二、防控策略

狠治夏蝗、抑制秋蝗,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突发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1.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环渤海湾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北、黄淮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2.亚洲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苏等地农区, 黑龙江、吉林苇塘湿地以及中哈边境地区。

3.西藏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四川、西藏、青海的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4.农区土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内蒙古、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湖南、广东北部等地区。

(二)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防治指标为0.5头/m2 ,土蝗防治指标为5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3-4龄盛期。

(三)主要技术措施

1.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杀蝗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可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使用杀蝗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2.生态控制技术:沿海蝗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造塘养鱼、养鸭,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主要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 川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可种植沙棘,改造蝗虫滋生环境。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10~20cm)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3.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或高氯·马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 hm2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可采取隔带式防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 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2016年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

草地螟属间歇性暴发、迁飞性、杂食性害虫。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6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在西北、华北、东北大部轻发生。由于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虫源不清,不排除一代成虫集中迁入造成二代幼虫发生为害的可能。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幼虫大规模群集迁移危害,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确保草地螟在常发区农田不成灾、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

二、防控策略

阻击外来虫源,控制本地虫源。防治幼虫为主,诱杀成虫为辅。加强农田周边公共地带应急防治。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1. 幼虫重点防控区域。新疆阿勒泰和和田、内蒙古东部和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等区域。

2. 越冬代成虫重点防控区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新疆阿勒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北方部分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生态调控技术。对越冬区,实行秋耕冬灌春耙,破坏越冬场所。种植荞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2. 灯光诱杀成虫技术。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点发生区和外来虫源降落地,提前安装杀虫灯等物理诱杀工具,及时诱杀草地螟成虫,减少虫源基数。灯应安置在视线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的地方;种植豆类、向日葵、苜蓿等蜜源植物较丰富的场所,安灯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cm为宜。

3. 挖沟阻隔和喷施药带阻止幼虫迁移技术。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等交界处以及退化草场向农田迁移,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

4. 中耕除草灭卵技术。对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和马铃薯等,于产卵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草地螟喜食性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于产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要注意清除藜科和蓼科等杂草,同时要注意清除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要先打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向农作物转移为害。

5. 药剂防治技术。3龄幼虫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选用苦参碱、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严重发生区采取药带隔离和应急防治集中歼灭,及时挑治幼虫分布不均匀的地块,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

2016年粘虫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粘虫总体偏重发生,黄淮、华北和东北等地玉米为主的禾谷类作物局部田块高密度集中为害的风险较高,预计全国发生面积1亿亩次。为做好粘虫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粘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0%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4%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粘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加强越冬区和一代粘虫常发区防控,降低其向二代主发区和三代主发区迁入危害;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一代粘虫,控制二、三代粘虫为害水稻和玉米的虫源基数;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

三、防控措施

(一)重点防控区域和作物

4、5月在江淮麦区重点防控一代粘虫,6至8月在东北、华北、黄淮的玉米,西南的玉米和水稻上重点防控二、三代粘虫。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成虫诱杀技术:(1)性诱剂。用配置粘虫性诱剂的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2)杀虫灯。成虫发生期,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集中连片使用防效显著。

2.幼虫防治技术:及时防除田边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     (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2)化学农药: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1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水稻田避免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016年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保护地蔬菜害虫种类多,常年发生的主要有粉虱、害螨、蚜虫、蓟马等4类害虫,一般造成损失3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产。由于保护地特殊的栽培环境,化学农药降解难度大、污染严重。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替代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5%以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0%以上,提高蔬菜品质。

二、防控策略

针对保护地蔬菜害虫发生特点,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取“提前预防、压前控后”的防控策略,以农业措施、物理隔离和生态控制等减少虫源基数技术为基础,天敌昆虫释放和生物农药应用为主,将害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南、北方保护地设施蔬菜生产的害虫防控,要求设施内的温湿度、光照和密闭性控制良好。

四、主要生物防治技术

(一)利于天敌昆虫释放的虫源基数控制技术

1. 清洁田园: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拉秧清园,彻底清除残枝、落叶、根等,集中棚外深埋或沤肥。

2. 生态保护天敌:棚间空地种植芝麻、苜蓿等有利于天敌昆虫繁衍的植物。

3. 安装防虫网:在棚室上、下放风口和入口处安装40-60目防虫网,阻隔害虫侵入。

4. 棚室消毒:覆盖防虫网后,密闭熏蒸或药剂均匀喷洒墙壁、棚膜、缓冲间1-2次。夏季休棚时,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焖棚7-15天。

5. 土壤消毒:种植前15-20天浸泡土壤(水至土面5-10cm)进行厌氧处理,同时均匀撒施0.5-1kg/亩石灰进行消毒或药剂处理。

(二)天敌昆虫释放技术

1. 害虫监测。定植后采用色板监测或目测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发现害虫即可开始防治。

2. 释放技术

2.1粉虱类

天敌品种:丽蚜小蜂、斯氏钝绥螨、小黑瓢虫和烟盲蝽。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天释放,丽蚜小蜂按2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5次;斯氏钝绥螨按10000头/亩,隔20-3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小黑瓢虫按2000头/亩,隔20-3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烟盲蝽按1000头/亩,隔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2.2 害螨类

天敌品种: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后10-15天释放,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000-10000头/亩,间隔25-30天后再按20000-30000头/亩释放一次;智利小植绥螨按3000头/亩,隔15-2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

2.3蚜虫类

天敌品种:食蚜瘿蚊、瓢虫、蚜茧蜂。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天释放,食蚜瘿蚊按200-3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瓢虫(卵)按2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蚜茧蜂按3000-5000头/亩,隔10-15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2.4蓟马类

天敌品种:东亚小花蝽、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天释放,东亚小花蝽按300-4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4次;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10头/株,20天后按20-30头/株再释放一次。

(三)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作为天敌昆虫释放技术的补充,当保护地害虫发生量较多、天敌控制作用暂时不足或失效时使用。使用时注意避免生物农药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

通常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可选用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杀虫、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