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条件
赤霉病是小麦穗部病害,其危害程度取于四个方面,一是菌源量:目前我市玉米面积逐渐加大,赤霉病病菌能在玉米秸秆越冬完成世代交替,给赤霉病流行提供了足够的菌源条件。二是气候条件:赤霉病多发生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温度适宜。近期,我市连续二次降雨,虽雨量较小,但田间相对湿度较大,加之温度大于15℃,给赤霉病流行提供必要的气候条件。三是品种:目前我市种植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品种,给赤霉病发生提供种质前提。四是发生时期:目前正值小麦破肚、抽穗、扬花期,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结合上述几方面,很容易造成今年小麦赤霉病的流行。
二、小麦赤霉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因此也俗称红麦头。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三、防治对策
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应主动用药。对高感品种,防治适期需提早至破口抽穗期,以控制秆腐。目前是防治的最佳时期,请及早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可以选择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目前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化学药剂有162种,单一农药的长期使用可使该病产生抗药性),同时在防治次数上,建议预防次数至少两次(抽穗期和扬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