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欢迎您!
宿州市当前麦田管理意见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08 08:35:4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我市小麦目前来看长势良好,所有的器官已经建成,正处于扬花灌浆期,今后的一段时期管理的措施落实到位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重要举措。那么现在管理的重点就是保根护叶或保根护绿,影响小麦绿叶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病虫,并着重介绍其症状和防治方法。实施根外补肥防早衰,提高粒重创高产。

一、病害

1、小麦白粉病: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部叶片重于上部叶片。典型症状为叶片表面产生绒毛状菌丝形成的菌落,表面覆有一层白色至灰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小麦成熟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即白粉病菌的有性世代——子囊果。

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 — 24oC都能生长,最适的温度是17oC左右。小麦白粉病菌生长对湿度的要求不高,相对湿度0—100%都能生长,相对湿度高生长更好,在流行季节喜降小雨,短时大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主要是孢子不耐大雨冲刷。从我市小麦整个生长季来看:播量较大,加之降雨比较充足,群体偏大,田间较为郁闭,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极易流行危害。

防治方法:防治药剂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0-60克兑水50公斤喷雾;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亩用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或12.5%的腈菌唑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如果发病重可在第一次施药后10天再施药一次。

2、赤霉病:赤霉病多发生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近年来,在黄淮麦区有加重发生趋势。(河南近10年有6年发病面积超过1000万亩)。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

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发生中毒,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导致流产。

抽穗扬花期的气候条件:土表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时,子囊壳产生快,菌量多;湿度低于30%时,子囊壳不能产生。空气相对湿度>80%,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放射。15℃以上的连续2~3个阴雨日,病害就可能流行。

从我市目前种植的小麦品种看,都是感病品种,加之抽穗后雨日较多,给病害流行提供条件。

防治方法: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主动用药。对高感品种,防治适期需提早至破口抽穗期,以控制秆腐。足量用药: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亩;防治次数上,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目前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化学药剂(162种)。

特别要强调的是该病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会产生抗药性。

二、虫害

从生产上来看,近年来对产量影响较大的虫害,主要是穗蚜麦蚜主要集中在小麦叶片、茎和穗部为害,其中在灌浆期对小麦为害较大。防治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被害处成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穗期危害,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

化学防治 小麦拔节期压低蚜虫虫源基数,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喷雾,10%的蚜虱净60-70克;金世纪每亩30克;一杯净每亩5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

防治蚜虫一定要打匀打透,彻底根治,避免交叉为害,建议集中防治,效果最佳。

三、根外补肥  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15-0.2千克对水50千克或16%的草木灰浸提液50-60千克喷洒,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

需要指出的是,一喷三防并不能代替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