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业科学院欢迎您!
皖麦46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3-24 09:09:44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皖麦46是1990年以本所转育的杆粗、杆硬、大穗太谷核不育中间材料的不育株为母本,以硬质中筋宿89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91年又以硬质中筋烟1604为父本与当年的不育株杂交,1992年选择可育株进行系谱选择,于1996年育成宿9604,之后单株选择和产量鉴定、区试、生产试验同时进行,2001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一、产量表现:

1997~1999年省区试比对照豫麦21分别增产13.4%和10.79%;1999~2001年省生产试验比对照皖麦19减产2.99%和增产2.85%;1999~2001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比对照种分别增产0.54%和3.96%。主要品质指标:角质率100%,容重800克/升以上,粗蛋白14.18%,湿面筋29.8%,面团稳定时间3分钟以上。

二、特征特性:

特征特性。宿9604半冬性偏好,幼苗匍匐,叶细窄,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亩穗数较多。苗期生长缓慢,拔节较迟,春发力强,抗寒抗春霜冻。株高82厘米左右,基部节间壁厚,高抗倒伏。紫叶耳,叶片上冲,株形较紧凑,后期叶片功能期长,活棵成熟,落黄好不青干,中后期耐旱能力强。穗纺锤型,长8.5—10.5厘米,颖壳白色,长芒,每穗36—44粒,千粒重38—43克,容重800g/L以上,硬质,白皮,角质率100%。突出特点是丰产稳产,高抗倒伏,中后期耐旱,适宜早、中茬种植。

三、适宜范围及栽培要点:

该品种适宜于安徽淮北(含沿淮),苏北及黄淮南片麦区中等或偏上肥力地块种植,一般产量5250—6750kg/hm2,高者7500kg。

1、及时整地,深耕细耙。

前茬收割后及时施肥,耕翻细耙,保住前期墒情以待播种。

2、施足基肥。

实行氮、磷、钾相配合,补施锌肥的原则。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纯氮11-13kg,其中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五氧化二磷6-8kg,氯化钾或硫酸钾8-10kg,硫酸锌1.0kg,作底肥一次施入。

3、消灭地下害虫。

近年来淮北(沿淮)地区蝼蛄、蛴螬、金针虫危害较重,防治方法主要有两种:

(1)药剂拌种。一般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1两加水1斤,拌种100斤,拌后摊开阴干。

(2)撒施。耕地时每亩撒施1-1.5kg地神丹或呋喃丹。

4、做好发芽试验。

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发芽试验,根据发芽试验结果,确定播种量。

(1)发芽率在90%以上,墒情好时,田间出苗率按85%计算,墒情稍差时,按80%计算。

(2)发芽率在85-90%,田间出苗率按75-80%计算。

注:田间出苗率为出苗的种子占发芽种子的百分数。

5、适时播种

(1)播期。淮北地区一般10月10-28日播种,最适播期范围10月15-25日。

(2)基本苗。本品种宜半精量播种走小群体、壮个体的道路,每亩基本苗14-18万,实行机播,行距20-25厘米,播深3-5厘米。

(3)喷灌后再播种。淮北地区几乎年年发生秋旱,宜喷灌后再播种,以利抓全苗、壮苗。

6、除越冬杂草,防治草害

(1)防治时间。小麦3叶期以后就可以进行,最迟也要在翌年3月上旬以前完成。选择晴朗天气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2)药剂。①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可用巨星(苯黄隆)每亩有效成份0.8-1克,兑水15-25kg进行喷雾。②猫儿眼较多的地块用巨星和使它隆两种药剂混合喷雾。切忌使有甲黄隆、绿黄隆等除草剂,以防后茬作物如大豆、玉米或其他作物发生药害。

7、灌足越冬水。

淮北地区春旱和春霜冻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灌足越冬水不仅有利于小麦冬季盘根分蘖,而且是冬水春用,同时也是预防春霜冻害的有效措施。冬灌时间以12月20日到翌年1月底为宜,水量要大,以透地为准。

8、追施拔节肥

在拔节期(3月15-20日),苗情正常田块重施拔节肥,每亩追施尿素7-8.5kg。群体不足或苗情较差田块适时追施返青肥。

9、防治病虫害

淮北及沿淮小麦病害主要为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虫害以蚜虫和红蜘蛛为主。

(1)防治纹枯病。2月下旬至3月上中中旬,根据气候和植保部门的测报,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克,兑水15-25kg进行喷雾。亦可在化学除草时同时进行。

(2)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在小麦抽穗至开花期间进行,每亩用80%的多菌灵粉剂80-100克和15%的粉锈宁(三唑酮)50克兑水15-25kg喷雾。

关键是防治时期,错过时期,以后既使增加用药量或防治次数,对赤霉病和防治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防治蚜虫、红蜘蛛。根据田间蚜虫、红蜘蛛发生情况,可用40%的氧化乐果或杀灭菊酯、吡虫啉、蚜虱净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