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四川小麦已经抽穗,湖北小麦处于挑旗期,江苏和安徽沿江小麦处于拔节后期,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和山西南部、山东南部处于拔节期,山东中北部、河北、甘肃南部处于起身期,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均到了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各位专家自3月13日至24日10天时间,在本省与农技部门相结合,下乡进行苗情调查和田间指导,现将调查结果汇总,报告如下。
一、 对目前我国冬小麦苗情的总体认识
1、苗情。12个冬小麦主产省目前的苗情均比冬前苗情向好的方向转化,一二类苗的比例均高于越冬前,如河南省一二类苗占88.6%,山东一二类苗占91.1%,全国苗情是近几年来苗情较好的一年,明显好于去年,江苏和安徽认为是近几年来苗情最好的一年。
2、墒情。虽然黄淮海麦区、西南麦区、西北麦区自2013年10月小麦播种至今降水量比常年少了许多,但是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需水时期均下了有效降水,一是2013年11月小麦主产区大范围降水,此时正是小麦分蘖、根系生长的关键时期,降水促进了根系下扎和分蘖,降水塌实了上层土壤,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抗旱和抗寒能力,保证了我国冬小麦安全越冬,许多地区还是麦叶带绿越冬;二是2014年春节刚过,小麦主产区大范围降雪,为小麦正常返青提供了水分。春节后降水至今已近2个月了,全国小麦主产区麦田未现明显干旱,包括常年干旱的甘肃、山西、陕西的旱地麦田墒情也比去年好,那场降雪为小麦返青、起身提供了适宜的水分,为获得目前的好苗情奠定了水分基础。
长江中下游麦区春季降水较多,有渍涝的现象。西南的四川降水量适宜,目前墒情也好。
由于三月份没有降水,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小麦生长需水消耗,目前黄淮海麦区水浇地正在因苗因墒灌溉,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已经显出旱象,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左右(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70%左右)。如山东省土肥站3月26日对全省26个县(市、区)麦田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全省已灌溉水浇地0~40厘米土层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6.0%,未灌溉水浇地为63%,旱地0~40厘米土层相对含水量平均为58.0%。全省大部分地区墒情属适宜,胶东和鲁中地区的墒情属轻旱,其中部分县区出现中旱。希望四月上旬黄淮海麦区和西北麦区能有大范围的有效降水。
3、冻害。由于小麦壮苗越冬,抗寒能力强,又由于今年冬季偏暖也没有忽高忽底的剧烈气温变化,我国冬小麦没有明显冻害。仅江苏省出现7万亩冻害,及时采取追施速效氮肥的补救措施目前已经恢复,这是江苏4年来冻害面积最小的一年,仅为2011年的九分之一。
黄淮南部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小麦产区容易发生“倒春寒”冻害的地方,发生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要在摄氏0度以下才会发生,现在3月下旬已过,小麦专家组的同志们觉得4月上旬这些区域气温低到0度以下的概率很低,但是大家也很重视及时应对倒春寒各项措施,做好预案,如果发生及时应对。
4、病虫草害。各地麦田杂草偏多,喷药进行化学除草的适宜时间是日平均气温摄氏5度,日最高气温10度,各麦区在这一适宜时间都重视了化学除草。
条锈病菌越夏的甘肃省目前只在陇南半山和川坝区开始零星发生,但是去年秋苗发病范围较广,越冬菌源量大,应该高度重视监测和防治。湖北是条锈病菌源向黄淮海麦区传播的通道,据湖北省植保部门监测,今年湖北省冬季条锈病见病时间提早28天,见病点由去年的1个增加到5个,病叶严重度20%-30%,明显高于常年同期,但目前尚未扩散流行。
纹枯病是小麦拔节期的主要病害,达到拔节期的地区已注意防治。各地均重视小麦抽穗后的赤霉病预防和“一喷三防”工作。
二、 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管理技术措施
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在5月下旬成熟,黄淮海麦区小麦在6月上旬到中旬成熟,从现在到收获小麦还有2个月到2个多月的时间,必须加强这段时间的麦田管理,才能获得小麦丰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一)实行分类指导,做好各类麦田的肥水管理
1、抓紧搞好起身拔节期肥水管理。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阶段耗水量占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缺水会影响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要因地因苗制宜,通过掌握追肥和浇水的时间和数量来调节麦苗长势,使弱苗和旺苗转壮苗,达到平衡增产和全面增产的目的。对于前期没有追肥的三类麦田以及二类麦田,要在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一类苗和旺苗麦田要将追肥时期后移至拔节期,避免施用肥水过早,促进群体增大,影响田间光照,造成小麦茎秆软弱,招致后期倒伏。一般亩追尿素12-15公斤,产量潜力低的麦田取低值。
2、因地制宜,浇好开花水或灌浆初期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占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缺水会影响粒重。所以,小麦扬花期或开花后10天左右应浇开花水或灌浆初期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二)搞好预测预报,推行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病虫害
要大力推广分期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采取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一次施药,可兼治多种病虫,省工省时,效果好。
1、起身拔节期病虫防治。小麦起身拔节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侵染扩展时期,也是麦蜘蛛、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的危害时期;由于今年春季气温上升快,这些病虫发展快,应注意重点防治。
2、抽穗、开花、灌浆期的病虫防治。抽穗、开花、灌浆期是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集中发生期,也是后期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今年春季长江中下游麦区降水较多,湿度较大,要特别重视防治赤霉病。近几年黄淮海麦区赤霉病也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也成为常规防治的病害。长江中下游麦区一般要防治两遍,第一遍在小麦齐穗期,隔7天在小麦开花中期防治第二遍,如果抽穗前后遇连阴雨或凝露雾霾天气,要特别重视预防。黄淮海麦区一般在小麦齐穗期防治一遍。
对于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锈病、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应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进行防治,要根据调查抓住防治时期,及时防治。防早衰和防干热风,可用0.2%~0.3%磷酸二氢钾喷雾。
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它病虫未发生时应重点进行发生重病虫的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如齐穗期只防治赤霉病无其他病虫害,就只喷洒防治赤霉病的农药;开花后主要病虫害发生就进行“一喷三防”。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倒春寒”冻害。
早春气温偏高能促进小麦早拔节,如果四月上旬遇到摄氏0度以下的“倒春寒”气温会造成小麦冻害。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沟通,做好“倒春寒”防灾减灾预案,努力减轻灾害损失。有浇灌条件的地方,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若一旦发生冻害,要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和浇水,促进高位分蘖成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四)清沟理墒,防渍防涝
今年长江中下游麦区降水较多,要重视清沟理墒、防渍防涝的工作。应及时疏通沟系,降低田外沟河水位,麦田外三沟畅通,要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保证排水畅通,。
(五)北方旱地小麦的管理
拔节期之前进行人工除草,拔节期遇到降雨趁雨追肥,每亩追尿素5-7公斤。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小麦栽培与机械研究室
(2014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