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大杨乡高集村的农田里,常常有这样一个人,看墒情、查长势,比谁都仔细,可是他却不是当地的村民。那么他到底是谁,又在农田里做些什么呢?
张建,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所长,7月20号,宿州市下了一场大雨,雨停的第二天,张建就从宿州市区赶到泗县大杨乡的高集村,因为村子里有一位村民,他十分牵挂。这位村民叫吴学理,是大杨乡高集村的村民,也是张建的扶贫对象。这一次,张建仔细查看了吴学理地里庄稼的受灾情况,告诉他如何进行灾后补救。吴学理之所以被村里定为贫困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2014年之前,他曾经受过一次伤。在工地上摔伤之后,吴学理被送进医院治疗。六年过去了,至今还有一段钢板没有取出来。脚受了伤,吴学理也没有办法外出打工,只好在家里做一些零活。
在接到扶贫任务的时候,张建对吴学理就很关注,不仅仅为他解决国家政策的落地问题,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吴学理脱贫增收。张建不仅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贫困户,他的团队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在今年的水患之前,向宿州市政府提出了“积极做好秋粮排涝减渍田管工作的意见”,这份意见也挽救了大量农业损失。
张建团队的意见被送往宿州市政府之后,得到了当时政府的重视。在宿州市农业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宿州市绝大部分地区在7月20号的第二轮降雨之前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这些措施,当地农民的损失也降到了最低。在连续的强降雨之后,张建不辞辛苦,还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当地百姓答疑解惑。除了这些,张建还在科研上发力,造福一方百姓。
我们在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葛林村,见到种粮大户雷修春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忙活。你可别小看了他身边的这些玉米,在雷秀春眼里,它们都是摇钱树。原来,雷秀春种植的宿糯一号是一种水果玉米。说起这个品种,离不开张建及其团队的努力。为了这个品种,宿州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宿糯一号玉米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宿糯一号育种的成功,很快在宿州甚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宿糯一号的迅速普及,也让很多种粮大户收益。雷修春就是其中一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他今年种植了宿糯一号玉米达到了100亩,并进行深加工,效益非常可观。
不仅仅是宿糯一号,张建的玉米育种基地遍地是宝,宿单617这个品种,也是宿州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目前正在试种推广阶段。无论是宿糯一号,还是宿单617,这些科研的成果,也让百姓认识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价值。说起这些科研成果创造的价值,张建说一切付出算是没有白费,都是值得的,也没有辜负他们这些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候”。
回想起刚刚入职的那一天,到今年刚刚满17年。2003年7月的一天,对张建来说,不仅天气炎热,内心里也是热血滂湃。自从走进宿州市农科院的第一天,张建就暗下决心,要在农业这片天地里闯出一番事业来。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蹲守农田成了张建走向科研的第一步。张建说,从最简单的 田间的锄草,施肥,最基本的 像农村干的农活来做起,才能积累出宝贵的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张建及其团队先后通过国审和省审玉米新品种11个,2017年获得省农委颁发的“全省种子管理先进工作个人”,2019年获得全国南繁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如今,他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将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记者手记
晁代建:在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有一个画面一直无法忘记。在张建的示范园里,在几百亩的绿色玉米地里,他带着草帽,穿着制服,淹没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他守候的是科技,更是是大家的饭碗。